学佛的人都知道,禅宗传到第六代祖师后,就不再传了,之后的大德都称为“某某禅师”,“禅师”是已经明心见性的人,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连禅师都算不上。
需要注意的是,禅师的境界和佛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,禅师证到的果位其实只是须陀洹果,也就是断尽“见惑”,不再经受六道轮回之苦。
须陀洹果只是沙门四果中的初果,也就是开始进入佛道,进入圣道之法流。进入佛道以后永世不会再堕入六道轮回。
所以,我们在看古代的很多禅师,他们还依然有很多我们普通人的情念等。比如,有位禅师悟道后一直住在寺院,后来他的母亲来到寺院,对他参拜,他忍不住流下眼泪。
佛是不会流泪的,佛不会动念,尤其是为情动念。但禅师不是,禅师只是证得预流果,只是知见上的迷惑被解开。
而我们看慧能大师,就可以知道,慧能大师在听了路人念诵《金刚经》后就已经证得预流果。五祖弘忍大师悄悄对其讲《金刚经》后,证得阿罗汉果,也就是沙门四果中的第四果。即,他已经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。四智已圆,已出三界,已证涅盘,无法可学。
再看神秀大师,且看他作偈语时的内心动态就可以知道,神秀大师连预流果都没证得,也就是连禅师都算不上。且看《六祖坛经》中的描述:
神秀思惟:诸人不呈偈者,为我与他为教授师,我须作偈,将呈和尚。若不呈偈,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。我呈偈意,求法即善,觅祖即恶,却同凡心,夺其圣位奚别?若不呈偈,终不得法,大难大难!
这一段就充分看出神秀大师连禅师都算不上,因为他还有顾虑还有挂碍。事实上,当我们证得预流果以后,就不会这样子了。作偈语嘛,我想作就作,不想作就不作,何来如此多顾虑?神秀作偈语是因为众人不作偈语,所以他自觉必须作偈语,可见见惑很深呐。
别人不作偈语那是别人的事情,关神秀什么事?神秀想作就作,不想作就不作,这么还要依别人的缘故?
说心里话,如果我身在其中,我虽德不如神秀大师,但我也会毫不犹豫作一首偈语,不管作的好与坏,且呈给五祖看。
总之,神秀大师之所以没有成为六祖,是因为他连预流果位都没有证得,而慧能大师却无师自通,早已证得预流果位。